亳州新闻网讯 10月20日,《光明日报》第5版整版刊发报道,报道了我市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坚守中医药文化根脉、擦亮养生金字招牌,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
该版报道通过《从一方药圃到千亿产业——安徽亳州以中医药立市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百年药铺焕发新生机》《弘扬和振兴中医药时不我待》等三篇文章,讲述了我市以中医药立市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并通过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及百年药铺传承人的讲述,阐明弘扬和振兴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意义及实现路径。
报道说,1800多年前,神医华佗在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辟下第一方药圃。自此,这座城关于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故事就生生不息、从未间断。“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至明清时期,亳州已成为全国四大“药都”之一,从清代诗人刘开描绘的家家户户芍药花开的盛景可见一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时至今日,亳州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破百万亩,中医药产业规模超千亿元,形成了“百万药农、十万药商、千家药企”的强劲发展态势。
报道说,蛇皮袋背来个中医药之都。20世纪90年代,亳州掀起中药贸易热潮,售药大棚布满城市街巷。更有一大批亳州人肩扛蛇皮袋,手推小板车,走街串巷,跑遍全国。亳州人勤劳又厚道,迅速在全国药材市场站稳了脚跟。贸易热潮中,一批“黄芪大王”“白芍大王”“甘草大王”等相继诞生。靠贸易起家的亳州人,随后将目光投向了生产,2000多家中医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2022年,亳州中医药产业规模达1664.1亿元。
报道讲述了亳州坚守中医药文化根脉的故事。报道中写道,漫步在亳州街头,无论是花戏楼还是华祖庵,无不诉说着这座城与中医药悠久绵长的缘分。截至目前,亳州已有市级及以上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25项,其中省级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3项。还有亳州芍药传说、华佗五禽戏、九制黄精古法炮制技艺等各类与中医药文化相关的非遗项目20余项。依托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亳州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生态保护,加大中医药保护重点载体和平台建设,已建成亳州博物馆、华佗中医药博物馆、亳州数字非遗馆等,修缮保护了花戏楼、华祖庵、北关历史街区等与中医药文化关联性强的文物古迹,让人们更了解亳州中医药文化历史,更理解亳州中医药文化内涵。
报道还总结了亳州以传承创新擦亮金字招牌的做法。报道说,借助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资源,亳州花草茶产业这个“萌芽”一破土,便快速成长。目前,亳州全市共有花草茶企业932家,从业人员超10万人。近年来,亳州抢抓预制菜新风口,加快药膳预制菜产业发展,目前年产值已突破50亿元。习五禽、食药膳、沐药泉、饮屠苏……不断擦亮养生金字招牌的亳州,正在打造康养文旅新高地。在亳州,古老的中医药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亳州晚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