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阜阳市委市政府、阜阳师范大学共建的淮河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及淮河文化公园(阜阳段)建设办公室,在阜阳师范大学正式挂牌成立。这意味着淮河流域第一家淮河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落地阜阳。
为何要建淮河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三方怎样共建?该中心如何运行?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研究与发展淮河文化阜阳优势明显
基于历史原因和地形、地貌特点,安徽形成了淮河文化、庐州文化、徽文化、皖江文化四大文化圈。其中,淮河文化在中华文化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淮水汤汤,千里浩荡。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阜阳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淮河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去年10月,省委书记韩俊在省委常委会赴阜阳市召开现场办公会上强调,要传承发展好淮河文化,打造一批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品牌和特色文化园区。市委书记刘玉杰也多次提出,要大力传承弘扬淮河文化,加快建设区域性文化强市。
今年年初,刘玉杰等市领导带队,两次赴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联系对接。5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阜阳市委市政府、阜阳师范大学三方共建的“淮河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正式签署共建协议。次日,该中心便在阜阳师范大学挂牌成立。
淮河文化是阜阳最大的财富、最深厚的底蕴。作为淮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阜阳有着研究与发展淮河文化的先天优势——阜阳师范大学拥有安徽省乃至整个淮河流域最大规模的淮河文化研究团队,包括安徽省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皖北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阜阳师范大学分中心、阜阳师范大学淮河文化研究院等在内的10余个科研平台;围绕淮河文化研究,阜阳师范大学集聚了专兼职研究人员50余人,近5年获批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近50项。
三方携手打造淮河文化研究高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是我国历史学领域的国家级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断代史和专门史学科的研究工作。这一“国家队”的加入,推动阜阳传承发展淮河文化迈入新征程。
“所地校合作成立淮河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对打造‘淮河文化看阜阳’城市名片,具有里程碑意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晓云说。
该中心如何运行?共建协议明确,淮河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将组织和邀请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及国家级研究学会、行业协会,在阜阳定期举办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论坛,在阜阳建设“淮河文化传承体验中心”,打造打响以淮河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标识和品牌;依靠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的国家级研究平台、学术资源和人才优势,通过访问学者、专业进修、定期培训、课题立项等形式,打造一支淮河文化研究的高素质队伍;立足阜阳现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和阜阳师范大学现有研究基础,着重展开淮河文化基础研究,注重提炼淮河文化对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历史贡献、区域经验和当代价值,推出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开展服务有关国家重大战略专题调研和协同创新,加快资源整合,强化应用导向,赋能阜阳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合作内容明确,实操路径也十分清晰。
记者了解到,淮河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实体化运行,秘书处(办公室)设在阜阳师范大学,并成立学术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目的就是将该中心建设成为淮河文化研究学术高地、“双创”发展高地、治淮精神弘扬展示的阜阳“客厅”、大河文明互鉴的重要窗口、粮食安全和综合治理的高端智库、所地校合作标杆典范,为淮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贡献淮河力量。
将淮河文化声音不断放大
淮河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挂牌成立当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参与座谈交流,就该中心建设与发展事宜提出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挖掘地域文化,淮河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十分重要,中心成立后要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强基础性研究,提炼淮河文化的标识性概念,构建淮河文化的基础理论体系;要围绕党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出一批凸显淮河文化地位的理论文章;要加大淮河文化的宣传普及力度,向社会大众传播当地优秀文化特色,将淮河文化的声音不断放大。”卜宪群在座谈时说。
淮河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魏遥表示,下一步,将立即开展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专家指导,申报一批重大课题,形成一批重要成果,使淮河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淮河文化学术研究的中心和高端智库,推动淮河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此外,该中心还将设立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淮河文化研究专栏;积极推动淮河文化传承体验中心建设,将淮河文化公园建设提上日程,为淮河文化传承与发展赋能。